图片名称

“煤改气”“煤改电”不能搞形式主义


  中国炉具网讯:5月6日,中央第二生态环保督察组刚刚对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吕梁市岚县等地以大气污染防治为名,不分青红皂白地禁煤,影响群众温暖过冬的问题进行了痛批。5月13日,督察组又对陕西省谎报“煤改电、煤改气”完成任务、洁净型煤保障不力进行了不留情面地批评。一方面虚报、谎报“煤改电、煤改气”完成任务,另一方面又是清洁取暖率的超高目标。一方面是政策对“洁净煤”的力推,另一方面是洁净型煤保障不力。其中的魔幻与现实,恐怕只有在寒冬中的居民才能真正体会个中滋味。

  谎报“煤改电、煤改气”完成任务?没有条件硬要上,怎能不形式主义

  督察组指出,山西省敷衍整改、表面整改、虚假整改等问题突出,在事关民生的清洁取暖问题上,截至2018年11月底,山西省“气代煤”实际改造完成88.59万户,但仅通气61.33万户,整体通气率约70%。大同、运城、朔州等市通气率分别仅为3.1%、20.3%和44.8%,群众意见很大。由于财政补贴政策不到位,阳泉市部分已通天然气的住户又恢复燃煤取暖。陕西省同样存在敷衍整改、假装整改等问题,西安市将签订“煤改电、煤改气”改造协议视为完成改造任务,上报削减散煤数据失真。西咸新区、咸阳市礼泉县、渭南市、韩城市等地虚报、谎报“煤改电、煤改气”完成任务,部分散煤消减量“无中生有”。

  通气率低、返煤、数据失真、虚报谎报,近几年,政府花大力气推进农村清洁取暖,本来是是件好事,可结果让人意外。对取暖方式的变化,受经济实力、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用户似乎并不领情,对基层政府所为甚至还满腹怨气。基层政府呢?也很气愤,累死累活却得不到老百姓的承认。一句话,“群众无感、干部不满”。现在上边布置的清洁取暖任务非常具体,包括路线图、时间表、各项标准,要求不折不扣地执行。可是现在很多政策缺乏灵活性,要求不折不扣,可实际上不可能有任何一个工作是可以被“不折不扣”地执行,具体做工作一定要有自由裁量的空间。

 

  最清楚民众取暖需求的,应该是每个地方的基层政府,当然应该对症下药。但坦率说,工作难度确实不小,基层政府通常不参与省市的清洁取暖规划,可选择技术路径范围有限,对于“煤改电”“煤改气”与农村实际脱钩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办法,项目实施迫不得已只能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山西、陕西这样历史形成的能源型产煤大省,煤矿林立,很多农村冬季取暖方式一直是传统的燃煤取暖,但地方政府在“政治任务”“环保压力”“缺乏可行性论证”下,采取“禁煤一刀切”的方式强力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导致因地制宜落实难,满足居民需求难,资金到位更难。时间紧、任务重、资金紧张成为基层政府推进清洁取暖面临的“三座大山。

  地方政府叫苦的同时,农户也反映“用不起”。在补贴力度最大的北京地区,“用气太贵”是煤改气后村民的第一感受。有村民算账,以前7000块买一车煤能烧三年,屋里还暖和,现在同样的钱烧气一年就没了,还舍不得烧那么热。小编在陕西某地“禁煤区”调研时发现,当地将签订“煤改电、煤改气”改造协议、天然气管道通到农户门口(未通气)、补贴购买一台空调、一个小电暖桌都视为完成改造任务,实际还是在烧散煤取暖,还有村民电暖气、电热毯齐上阵。采暖成本高、不敢敞开用、取暖效果差,在有补贴的情况下,“煤改电”“煤改气”采暖设施实际使用率并不高,用户普遍经济上仍然难以承受,“双替代”补贴政策的执行期限为3年,下一步补贴政策和时限尚未明确,“断补”之后,如何应对返煤风险?这种形式主义严重背离了清洁取暖的初衷。

  洁净煤保障不力?别让“宜煤则煤”成了一句空口号

  督察组还指出,山西省散煤煤质超标问题突出,直至2018年7月才部署设置民用洁净煤供应点。陕西省洁净型煤保障不力。宝鸡、咸阳市洁净煤配送中心配送量偏低,与需求量相差巨大;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洁净煤配送中心储存4000多吨工业用煤,并存在直接销售行为,洁净煤质量难以保证。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两地的批评都提到了“煤改气”“煤改电”数据失真,洁净煤保障不力。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决定了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作为我国最丰富、最可靠、最经济的能源资源仍将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今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次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推进”意味着这项工作必须要做、必须完成。早在2018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指出,坚持从实际出发,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确保北方地区群众安全取暖过冬。对暂不具备清洁能源替代条件的山区,积极推广洁净煤。

  采取清洁煤配套专用节能环保炉具使用,对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是目前最经济、最现实的有效措施之一。但由于其被定位为“过渡性”“兜底性”措施,在“煤改电”“煤改气”大力推进的政策背景下,地方政府、企业和用户都对该技术路线持观望态度,并未将清洁煤纳入推广补贴范围,清洁煤市场萎缩严重,其兜底效果难以保证。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守着煤炭资源,不重视民用煤清洁高效利用在农村清洁取暖中的作用,强行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并不是个例。这反映了当前一些地区清洁取暖存在“资源不对等、技术路径选择不平等、用户自主选择权力不完善”的情况。山西某村的村支书表示,“家门口就是煤矿,村里每年都为每户免费发放好几吨煤炭,守着这样的煤炭资源却要强行煤改电,真是想不通。燃煤水暖炉对很多用户还是一件奢侈品,陕西某用户2018年冬天希望从燃煤烤火炉改成燃煤水暖炉,但听说政府要煤改气,一直在观望,担心改完以后政府不让烧又得煤改气。

  前景不明,“宜煤则煤”如何摆脱当前困境?界定清洁能源,应该只论排放,不问出身。立足农村实际,大力推进和落实“宜煤则煤”才是现实和明智的选择。洁净煤推广的关键就是要政策稳定、持续、科学可行,相关政府部门应将洁净煤搭配节能环保炉具在清洁取暖、散煤治理中的规划加以明确,减少“过渡性”“兜底性”措施的定义给市场带来的不安全感,让基层政府敢于推广,企业及用户能够更加合理地安排生产、制定使用计划。同时,继续加强对劣质散煤、劣质炉具的市场监管,并加快洁净煤市场培育,形成标准化的洁净煤和节能环保炉具市场。

  炉具“领跑者”第二季启动 有必要,正当时

  可喜的是,2018年以来,农村清洁炉具市场需求回暖,地方实施清洁炉具项目增多,如《陕西省关中地区散煤治理行动方案 (2019—2020年)》指出,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炉具装置。积极推广洁净型煤+高效环保炉具、生物质+专用炉具取暖模式;《河北省2019年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对清洁取暖暂不能覆盖的地区,完善洁净煤供应保障体系,实行洁净煤托底政策;《石家庄市2019年强化农村劣质散煤管控工作方案》指出,清洁能源替代未覆盖的区域和用户,一律使用洁净型煤取暖;《咸阳市蓝天保卫战2019年工作方案》指出,今年暂无法落实以电代煤、以气代煤的偏远农村或集中供热区域外的居民,允许使用‘洁净煤+民用高效洁净煤炉具’或‘兰炭+兰炭专用炉具’作为过渡.....打铁还需自身硬,清洁炉具行业能否抓住这一契机加快创新,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拿出过硬的技术和产品去争取市场空间,成为关系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19年4月29日,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民用清洁炉具专业委员会启动了农村清洁取暖炉具“领跑者”(第二季)行动,此次活动将通过产品征集与型式审查,并委托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统一性能测试,同时组织专家对产品进行综合评审,遴选出各类“领跑者”产品,并编制发布《农村清洁取暖炉具“领跑者”目录2019》,一方面为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实施“燃料适配炉具”的政府项目主管部门推荐优秀技术产品;另一方面为正在编制的《民用炉具清洁取暖现场测试及评价方法》提供数据支撑。

  此次测评活动将征集清洁煤和生物质两大类燃料多种产品。测试内容有炉具热性能、大气污染物排放、炉具使用全过程(点火、正常燃烧、续料、封火及起火)烟尘排放情况、产品设计结构的科学合理性、用户使用的方便性等。

  节能环保炉具的推广既是一项关系国家环保事业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涉及百姓生活冷暖的民生工程,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意义重大。农村清洁取暖炉具“领跑者”(第二季)行动顺应了清洁取暖新形势,不仅对炉具行业整体转型提升有重要意义,也可以有效促进我国民用炉具技术进步、民用煤清洁高效利用和生物质能源化利用,引领农村采暖消费升级,为农村清洁取暖、散煤污染治理和人居环境改善做出新的更大贡献。